2009/08/29

讀後文

摔車後,自己的修行進入一種有點奇怪的情況。之前總是死命抓著什麼不放,每天都告訴自己要用功,抓得緊緊的,怠惰了就很自責。現在,你說我不用功嘛,好像也不是,說我用功嘛,也不是。逃避嘛,或許有一點,但真的有逃避嘛,又好像不至於。有時陷入掉舉、昏沉,也找不太到什麼東西踢自己的屁股。要癢不癢的感覺,像是靜止,但我知道我是流動的。以前常可以找到題材大哭一場,每次都像是快死了似的大哭。現在沒幾滴眼淚,可是感動起來,是打從心底的真實。當然,這對於我這個一向愛自責與罪惡感的懶人而言,是非常不習慣的情況。

我有時常覺得,我大概沒救了,這個人到底在修啥?

但我就想,我為何打坐? 為何拜佛? 這就是修行? 為何要哭? 哭就是修行? 為何要暴起暴落? 這就是修行?

這些問題,從以前到現在都沒變過,只是答案一次比一次清晰。

這篇文章這次的二日營心得, 我看了兩遍。我覺得,有些東西真的嚇死人,怎麼就這樣淡淡的會讓人一想再想。

要探索自己到什麼時候呢?

這個是個非常好的問題。

就像一開始的自我認識,究竟要挖掘自己的童年到何時? 究竟要何時從心理學的自我探索的層面,轉化到面對與改變自我的修行層次,這時就會產生一個陣痛。

一直哭下去,是解決不了問題的。確實在過程中,有這樣的深刻體認。知道這樣的自怨自艾,只是在跟自己的人生撒嬌,該有個限度,否則就了無意義。

那,感受那個「我」,又要享受那份感受到什麼時候? 是的,能夠感受到「我」,在這個階段算是享受。因為它實在,真實。但接下去呢? 然後我又想起那個有漏、無漏的杯子的比喻。

再來就是『踏上心靈幽徑』這本書嚇死人的節錄:

~P104.105西藏佛教指導初學者必須修持的法門叫做「將困難帶入修行的道路」,包括有自覺地將我們不想要的苦難、生活中的哀傷、內心和外在的掙扎,變成滋養耐心和慈悲心的基礎,由此發展更大的自由和真實的佛性。 其祈願文如下:【在人生的旅程中,願我能得到適當的困難和苦難,使我的心能真正的覺醒,使我追求解脫和宇宙慈悲心的修行能真正實現】 最能滋養我們靈性的,常常是引領我們面對最大限制和困難的事物。

這本書真的太棒了,若有興趣的人絕對是推薦的。看到這段話時,正困頓在工作中,不知道為何要面對這麼繁雜的工作環境。每個人都有太多話想跟我說(人類最可怕的發明就是溝通),msn每天都是滿檔,隨便面試一個人,竟然也搞得像小參一樣,不停的聽他的疑惑弄了一個小時。清楚的知道自己煩躁且生氣,但又不全然的只有煩躁且生氣。我感受到自己的被限制被綑綁,卻又在一轉念感覺到開闊與自由。

但在這樣的反覆過程中,有時會忘卻最開始的初衷。這個最開始,其實並非三年前的打坐的那個開始。而是我生生世世前,曾經深刻了解的開始。這段祈願文,將我這世不完美的人生故事,做了很好的注解,這些困難與苦難,只是覺醒的資糧。這句話充分的激勵我,而且全然的說明了我的方向與心願。

終點在哪裡,我不著急。重點是,一定要在路上,而且屁股要動。

每次想起:一切都已具足,答案已在眼前。這樣的句子時,雖然我並不十分明瞭,但深深為其感動。

而且我也漸漸的了解,修行無法比較,無法比賽,每個人都有自己該走的方式與時刻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2005-2014©果貿二村七號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