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/11/30

關於這樣的想法

很少寫什麼工作上的事情,雖然也不太加班,但我確實是個有點工作狂的上班族。每天的生活並非十分愜意,但唯一讓我稍覺安慰的就是我的工作有很大的自主性。之前換了主管,讓我被迫要跟著一個我不欣賞的人,每當我發脾氣過後(請注意,是過後...),總不免想起「喔,他是我主管」。當然,應該有人會說:能夠對主管發脾氣,已經算是很幸運了。我想是吧,哪裡有這麼頑劣的員工呢? 我就是很難屈居於那些我覺得沒能力又不欣賞的人的下面。我想應該有很欠揍的朋友想說:喔,他真是給你修行的大菩薩。每次總是握緊了拳頭的想揍人,卻又不免贊成:是啦,他總是處處的考驗我。

之前基於工作上的配合,有時小有摩擦,氣過後,我隔天就忘了,這次卻讓我渾身不舒服。不舒服的地方在於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,但當我的價值觀被質疑甚至誤解時,有種氣憤與委屈。而我發覺自己的價值觀被質疑的點,竟然是透過第三者的某個突然的發言,以及我那不合時宜的「多心」。這裡面有好多的東西在其中:

可以說我聰明,也可以說我多心,人的不開心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。我如果不自作聰明,就根本不會不舒服,更何況我不見得對。

透過第三者的發言,讓我深覺不安。難道大家都這麼覺得嗎? 究竟第三者是為了警告我? 還是表示贊同? 有時我也看不清。

事情的解讀,整個社會已經有個固定模式了。我知道這樣的決定,應該不會有他種解讀了。

為何這麼在意你根本就不欣賞的人的想法?

如何評價/被評價這件事情,真的那麼重要嗎? (不管是被別人或是對別人)

為何長官與部屬間需要有"擁有",這樣的關係與想法? 而我又為何對於"被不欣賞的人擁有"這件事情這麼反感?

若我清楚的知道,讓自己不開心是因為自己的腦袋所固有的那些規矩與想法所限制,那這麼在乎並被困擾的我,豈不是笨得可以。

*****************

關於要不要出家這件事情,其實已經很有沒有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了。偶而有人提起這件事,也不太困擾我。

事過境遷之後,我才發現,其實當時對於那個念頭的恐懼,只是受限於我的有限思考。

修行 = 吃素 = 淡泊 = 出家

這些東西不知道為何都會串在一起。我想不同的朋友,應該會有不同的關聯式。但可能有些大同小異。

所以這件事情跟什麼因果注定都沒有關係,比較像是妄念。而此時我才驚覺,生活中有好多看似正經的妄念,像泡泡般的不斷浮現。它們有完整的邏輯,有的甚至包含了深入的討論,但其實只是妄念,只是許許多多文字串聯起來的遊戲罷了。

2009/11/25

違章建築人生

很想寫些什麼,很想。但實在身體乏了,身體一不行心理就浮躁難耐。死命的看著,靜靜的看著,無力的看著,每刻的身口意。

有時真搞不懂,自已怎麼會活得這麼奇怪? 這些林林總總的雜七雜八的,像個違章建築一樣的人生。

我想整理好它。

也許這輩子只能做好這件事情。

夠了,這也是我的初衷,我想整理好這個違章建築般的弔詭人生。

2009/11/10

就是這樣子。

有時心裡會滲出淡淡的妒嫉,欣羨著別人的生活。因為微酸,我從沒有理會過。畢竟它並不會直接腐蝕我的生活,我可以假裝我很好。但今天我不免想著,究竟我在妒嫉什麼?

今晚,我坐在客廳,跟妹妹笑著看白爛的「RV休旅任務」。突然我知道,其實就是這樣了。能有什麼更好或更壞嗎? 沒有。就是這樣完全不同的劇本,即使在最後坐在同一個客廳看著同一部電影的兩個人,都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劇本。我沒有辦法同時扮演「我」,又扮演「你」。

我手上的劇本擁有這世上唯一的一次演出機會,他是獨一無二的劇本。

仔細說來,似乎不像是"知足",只是種更新的理解,就是這樣子,無關乎對錯好壞,或任何社會的尺度。每個瞬間都是「一次性」的,沒有、也不可能重複。更不可能代替任何人活,或是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活。

我在這裡,活著我自己。 (*完全不消極的積極意義)

2009/11/08

舊模式新體會

這已經是幾天前的事情了,但對我而言,這次的掙扎中,有著舊模式新體會。

早午各喝了兩杯咖啡,另外還喝著一壺壺的濃茶,中間參雜著紅茶,卻仍擋不住濃濃的睡意,昏沉掉舉實在很嚴重。一直到我膝蓋開始發疼,早上騎車總得要克制住闔上眼的欲望,我知道不能再迴避了,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。每天的打坐、拜佛仍繼續著,卻像是虛應故事。我問我自己,究竟在打什麼坐?拜什麼佛? 這就是修行嗎?但也讓我發現身體的誠實,修行就像是無法回頭的一條路。你的心不管多麼抗拒,你的身體會告訴你。

接受了朋友的建議,我放棄了每天固定的打坐模式,開始思考、書寫。這次我從我的憤怒開始思考。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的怒意,雖然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討厭的事情,但這個憤怒就像是遮掩不住的活火山,不停的噴出岩漿,除了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。我不懂,為何會讓這麼惡質的感受綑綁著自己,掙脫不出來。在思考的中間,有太多盤根錯節的東西,我知道打坐仍是有功用的,在思考的中間我很容易維持著注意力。早期在思考問題時,我總不免被外境與雜念拉著走,每每的找不到問題。而且以前是用知識在思考,用著教育、習慣、環境所給我的既定模式在思考,唯有稍微的將思想鬆綁,才有可能走出舊的包袱。然後我發現自己有幾個問題:

我自己都不夠了。

一直都覺得不夠,這個想法刺激著我不斷的憤怒。為何你們要跟我要? 我都不夠了,你到底想要什麼? 這裡面有著我的"想要",還有我的"不知足"。

看到的不是別人,其實是自己。

我自以為看到的別人種種不是,其實映照的都是自己自己自己。自己想要的別人不肯給,於是就成了別人的過錯。或是別人的缺點其實是自己不想面對的自我缺點,於是就生氣了。

用自己的觀念與主見去臆測別人。

太在意別人眼光的人,就容易精神分裂或不開心;若是自大的人,就容易批評傷害別人。偏偏人常常都有這兩面,而我正巧也兩樣都是。只要有評分標準,就有高低分、及不及格的問題,而這都流於將人簡單化,也讓自己的大腦變得簡單。

我不是永遠都對的。

腦袋是這麼想,骨子裡卻覺得自己有著絕對正確,這就是我的愚昧。就算我碰巧對了,碰巧真的分析正確,卻也不能讓這個"對",成了一種傲慢與怒氣。

為了妝點自己所做的好人好事,得來的不會只有開心。

聖嚴師父說:利己利他才是真智慧。佛法當然不會讓一個人變成光做損己利他的事情,但往往我們會誤以為自己總是利他,覺得只有自己在利他別人都在坐享其成,也許真的常常遇到這類的人,但若做事情表面上想著是利他,事實上是想要"得到"背後的讚美或回饋,那就永遠都不會開心了。

忘了跟自己相處。

一直想著"別人"的總總不是,想著"別人"應該如何,想著"明天"可以怎樣,想著"昨天"怎麼會這樣,卻忘了跟自己在一起。自己都不了解自己,不跟自己相處,不重視自己,還妄想別人會善待自己,想要從"別人"的身上,看見自己的"存在",簡直是天方夜譚。

說得一口好文章。

「利用位置的差異來定義生活中、生命中的所有事物,十分的可笑。」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句話後,我真的大笑起來。真的可笑嗎? 最可笑的應該是寫了這句話的我,正是被這樣的習慣所使役的我。我清楚的知道,寫這句話當時的我,尚不知道我仍用同樣的模式在進行著。

打坐不是練神功。

光會打坐不反芻,是在練神功嗎? 不去面對自己,心靜有何用。這就像是買了鍋子不炒菜一樣,很多餘。



有怎樣的養分,就成了怎樣的人。若不改變土壤,真不知道自己要變成怎樣固執嚴峻的人。雖然總是好壞相繼,但這次又一次的在昏沉克服中,讓我對於正念有了更深的體會。翻開佛陀的啟示第86頁,當中就說到正念的定義:「正念(或正志)(即所謂身、受、心、法之四念處...)就是對於(一) 身體的活動,(二) 情緒的感受,(三) 心智的活動,(四) 觀念、思想、見解等法,精勤注意觀照,意念不懈。」

就像是第一次理解這句話般,因為對於正念有了更貼近的體會,而讓我感到平靜。怒氣也因為每天的反芻,逐步的減輕。清醒了,身心的狀況都好了許多。不過我知道,這只是剛開始而已,剛開始而已。

為他人減少煩惱是慈悲,
為自己減少煩惱是智慧。

這句話是年初去法鼓山求觀音簽文時出現的語句,當時的我頂多鼓鼓掌,現在的我看見這只簽文才知道其中的大智慧。

天南之際


11/1前往三峽‧天南寺做義工。很久沒有接觸大地,能夠在新鮮的空氣中揮汗整理土地,對心靈是很好的沉澱。在接近尾聲時,下了一場雨,很舒暢。

吃完齋飯,在知客處旁聽著果祺法師、常遠法師受訪,才逐漸了解這個尚未完工的新道場的始末。席間瀏覽了許多照片,這張常遠法師所拍攝的天南寺,讓我眼睛一亮,分享給大家。

希望大家有空也能去天南寺走走。

天南之際 http://ddmtn.blogspot.com/

2009/11/03

初心的謬誤

回想起自己為何要開始修行的初發心,表面上的想法是希望能夠讓自己重生,覺得人生好苦,希望能夠不要再過這樣的日子。事實上,裡面仍包藏禍心,某部份的自己仍擺脫不了壞習慣,把修行當作自已的裝飾品,就像是工作所獲得的頭銜或是讀書得到的文憑一樣作為自己的裝飾。但好險我有嚴厲的朋友,對我的任何馬腳予以痛擊,以至於我(目前)不致成為神棍之流的不人不鬼的角色。

但今天我給了一個有點驢的建議,某個朋友很想得到xx(一樣他很渴望擁有的東西),當他聽到有可能可以得到時,雖然心中充滿了疑惑,但那份興奮掩蓋了所有的理性。而我,則是希望能夠給他一個希望,誘使其修行,鼓勵他應該要發願。發願:若我能夠完成xx,我必畢一生努力修行以回報此恩德之類云云 ...

其實發願是好事,聖嚴師父也說:許好願作好事。每個人都該發願,發願多幫助別人,發願不浪費資源,發願不亂說話,發願世界和平,發願護持佛教,發願努力修行以報佛恩 ...。

但一個有著利益交換的願,卻隱含著危機。若一直努力卻得不到利益交換的東西,就會開始懷疑、開始煩惱、開始生氣、開始怒罵,如此的願力,得到的卻是污染。因為這樣的願力的基礎,是貪婪是交換。

當然,我們不可能等到擁有一顆純粹無比的心,才準備許一個纖塵不染的願。而且什麼都要不貪,但對於修行對於學習佛法,是定需要一些貪作為動力。

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確實是動力,但在修行的過程中得要逐步的拋下。但若想要得到的那樣東西,有些兒不可能、有些兒具有不可抗力,就得要商榷一下。(寫得很心虛...實在不清楚怎麼表達比較好)

唉 ... 寫到這邊我越寫越擔心,覺得人真的不能亂講話亂給建議,因為怎麼解釋都覺得有很多東西講得不夠圓滿,不夠真切,別人怎麼演繹一段話是別人的想法,但我實在不該「沒得進士,亂做註腳」。

你可以將事件看成:感謝○○給我一個希望,我知道他是好心的,不管之後結果如何,我都感恩他給我一個很有趣的回憶,且我願能持續禮敬護持三寶,希望能讓更多人受益。

至於修行,除非真的感受到苦,自己主動希望能夠改變自己的身口意,或是對人生有大疑問,否則是很難繼續的。此時發願也通常是在得到修行的好處後,發自內心感到感激,油然而生的大願,也才比較真切。

之前的建議將感恩、修行、發願全都混在一起,實在非常不妥當,深感抱歉。而且上面的文章若寫得不夠有條理或是內容上仍有謬誤的話,尚望指正。

雖然如此,還是鼓勵大家平日多多反芻、多多了解佛法並以此思考自己的人生,這件事情是非常有趣,且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好禮物。(這個支票開的還蠻有信心的)

我知道不可能等到有一個無懈可擊的想法或願望,才去做這件事情,我只是想要針對自己給予的建議有點偏頗的部分,做些說明與自我的反省。
2005-2014©果貿二村七號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