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02/26

長假

明天就要去山上打話頭禪十,這個禮拜的我,心情不太平靜。我知道這又是一種慣有的表演,畢竟我是我自己的說故事高手。在心中不斷播演著可能面對的未來、或是又沉浸在固有的過去習氣裡,就是不肯留在當下。

帶著一身的欲望與渴求,準備上山去。

有人說:這樣子上去,也只能再打包回家。我又何嘗不知道,自己不捨得,就永遠捨不得。

「不捨什麼?」我問自己。

熱鬧的公園裡,回答我的,只有撫過耳際的微微風聲。

在佛前發的願,至少要努力去做到。希望回來時,除了一箱待洗的衣服,其他的就別再帶在身上了。

這是給自己的長假,上山去。

2011/02/22

一種難過感傷

最近一直處於難過感傷的心情之下,今天尤其是。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出來,直到晚上聽到這首歌,才整理出一個大概的頭緒。

我們常會遇到一些抉擇的十字路口,有時選擇放下、有時選擇緊握。也許我們會說:這不是我決定的,是命。但其實,仔細去看,不管多麼的被迫與無奈,其實都含有自己的選擇。

你也有,我也有。你也是,我也是。

我的人生,我真的想掌握嗎? 我的人生,我真的想改變嗎? 我的人生,究竟想怎麼活呢?

我,若決定要走,就不要退縮。人生的門票,買了是沒法退票的。過去了,就過去了。所有的決定都得承擔,昏沉時要承擔,清醒時更得承擔。能躲去哪? 還能躲去哪?

往慾望裡躲,什麼都得不到的。

2011/02/12

她其實很愛妳

陰雨的下午看著《智慧的心》,某個片段又重新激起了我的回憶。常常在心理學書籍中看見一些父母親離家或離異的小孩子,總覺得父母親的出走,是因為自己不好、不對,而產生罪惡感與自我評價低落的感受。每次我讀到,都覺得「我不是這樣的」,或是「不是每個人都會產生這種情緒」的想法。甚至還會覺得大家會不會太相同了,就像是喝醉酒的人一定要說自己沒醉一樣,不過只是個「學來的」感受。

但今天自己又重新思考了一次,發覺也許路徑(故事)不同,但產生的感受是類似的。從小家人不斷的責備父親與母親,直接在我面前把罪過歸咎在他們身上。所以我不會責備自己,但會大量的責備他們,產生了不諒解與恨。但在生活與教育體系中,父母親是個值得被頌揚的角色,這讓我產生強烈的不滿與矛盾。更何況,人是種充滿對於愛的渴求的動物,想要被愛、卻無法跟自己父母親要到的情緒,又更加的重疊交織在一起。於是乎,無法愛自己父母的罪惡感,與被自己討厭的人生下來的自我厭惡,仍然同樣的出現在我的生命裡。

這次新年,父親帶了一大袋我們家三姐弟妹的照片來,想要證明他並非不負責任,他仍然一直出現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。他當然還是那個自私天真的人,因為年老,而企圖找尋原諒與關愛。我發現自己的原諒與放下並不全然,在當時面對那些貧乏的照片,我還是酸了父親一頓。他給我越多的照顧與關心,我總認定他是在討愛與原諒,然後我發現自己:想要更多。想要證明自己是被疼愛的,把自己抬得高高的,得意洋洋的在享受著被愛,並且覺得被父親疼愛是理所當然的。

所以,那個被害者的角色仍然被我認同、那個父母親應有的責任與義務也被我認同,我一直都緊抓著我與我的認同過日子。(但究竟執取的根源是什麼? 對我而言尚是無解。)

雖然我還有很多事情想不透徹,但我知道仇恨與無知只是一時的。那些產生出的罪惡感、自我厭惡都會消失。恐懼、疏離、受傷、難過、自卑、憤怒、防衛越深的人,其實背後蘊藏著越多源源不絕的愛與包容,而這些必須靠著勇氣去面對與揭開自我謊言的面紗。

拿著妹妹與她母親的合照,我說:「妳看這一張,她其實很愛妳。」那照片上她的母親抱著她,充滿一臉疼愛。「雖然她後來講話蠻令人傷心的,但妳必須相信她真的很愛妳。不要忘記,不要不相信。我曾經也好愛她,渴望她可以當我媽媽,因為她對我好好,但終究還是落空了。她是個很溫柔很好的人,只是因為一些婚姻上的問題,讓她離開。我想她自己也沒辦法面對這一切吧。」妹妹哀怨的說:「我什麼都不記得了。」然後靜默。

我看著我的妹妹,還有偶爾見面的弟弟,心中渴望他們也能走過這段生命的不圓滿。無論如何,姐姐都在,我會在。我會努力的往前走,然後愛著你們。

2011/02/07

告白 - 「愛」的告白

覺得妹妹推薦「告白」的口吻過於煽情,說什麼應該是去年最好的一部電影。抓緊假期的尾巴,就姑且一看。沒想到「告白」真不是蓋的,雖說故事情節早就被破梗,大家都預設是一部陰沉、灰暗的電影。可是劇本真的太強了,拍攝的手法也充滿了特殊的緊湊感,整部戲看完我大氣都不敢吭一聲,真的是部非常值得觀看的電影。每個演員都可說是一時之選。

我對松隆子的既定印象只是Love generation裡面那個愛變魔術的女生,殊不料她的演技如此的好,在瞬間讓我有種看到夜叉面具的感覺。

在一瞬間,表情從悲憤轉折成殘酷的笑意,整部戲充斥許多真真假假的情緒。
人類對於自己的情緒,還有自己的念頭,實在太自以為是了。
未經鍛鍊,我們難以成為自己的主人。


我們面對許多現代人才會有的疾病:對於自我充滿疑惑、甚少感恩這個大地,每天吃著豐富的食物卻不知道來源為何? 由於對自我的陌生,連帶的對於人際、婚姻的過多期盼,期待別人可以填滿自我內心的空洞。渴望被看見、渴望能成功,卻不知這份渴望是從何而來。這不停被放大的渴求與討愛,形成了可怕的黑洞,吞噬著生命。

請看著這部對於「愛」的告白,每個人都緊抓著那放不掉的「愛」,形成了這部看似變態卻又不誇張的電影。誰能說這樣的劇情不會是真的呢?

真希望不會是。

《智慧的心》佛法的心理健康學

「我們來此修行並非只為了離苦得樂,」阿姜查會這麼說:「沒有人能長久快樂,不是嗎? 我們修行是為增長智慧與慈悲心,在覺醒的道途上讓心成長。只要謹記此普遍性的真理,凡事都變得更容易些。」~《智慧的心》傑克‧康菲爾德
阿姜查是泰國東北部一名開悟的法師,傑克‧康菲爾德曾經前往在其座下出家,修習禪法,之後前往美國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。此本《智慧的心》是傑克透過佛法與心理學的結合,來對現代人揭示不同於一般的佛法心理健康學。

傳統的心理學認為辨識人的心理病徵是重要的,我們必須針對這些病症去作觀察研究了解,才能對其作醫治。然佛法認為,人本身就充滿了慈愛寬廣智慧的心靈,只是被遮蔽迷惑,所以難以發現自己的真實。兩者都沒有錯,只是佛法更強調人的正面性。

阿姜查一直是我喜愛的禪師,他的教法總是幽默、簡單、直接,每每在章句的轉折處,令你感動落淚,彷彿人生長久遭遇的困境,被如實的揭露出來。傑克‧康菲爾德則是一位我酷愛的西方作者,他的句子清楚簡單,內容又有著豐富的故事與個案,常令我能更全面的了解意涵。他的另一本著作《踏上心靈幽徑》,亦十分受人推崇。

常有友人不解,為何要修行? 尤其在亞洲社會中,修行表面上雖為常態,但大眾對於修行的誤解反而更深。招搖撞騙的故事時有所聞,或是打著修行的旗幟卻無法融入社會的人,總是讓修行蒙上「斂財者的藉口」、「失敗者的避風港」的標籤。

西方社會面對這類的事情,相形開放許多。各種學說法門的相互激盪,反而更綻放出美麗的火花。能輕易接受東方宗教、哲學書籍的我們,即使沒有語言障礙,卻無法一窺先人的智慧,令其在求神問卜、前世今生的迷信中流失,實在太為可惜。

我們都想要快樂,但也都深刻的理解:沒有人能長久快樂。

否認、抗拒快樂的易逝,或是過份的認為快樂是不存在的,都將令我們生活在迷惘與痛苦當中。修行只是一個名詞,是一個鍛鍊自我內心的成長之旅的代名詞。走過這些幽暗之地,我們都將重現自己擁抱世界萬物的能力 - 那份你早就擁有只是遺忘許久的能力。

你可以成為一個跟你討厭的假修行者完全不同的真實存在,你一直以來就不需要複製任何人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徑與故事。但若因為誤解而失去了看見真實的自己的機會,那就太可惜了。

新年期間,雖還無法完全看完這本《智慧的心》,卻還是迫不及待的想推薦給大家。希望你我能透過對一本好書的反覆咀嚼,讓之後的日子都擁有甘甜滋味。

- 延伸閱讀 -

阿姜查的內觀禪修開示 - 阿姜查 著

原諒的禪修 - 傑克‧康菲爾德 著

踏上心靈幽徑 - 傑克‧康菲爾德 著

2011/02/06

陽光午後

孤傲即使成為最後的最後,也要盡情綻放。

成為一株唯一的存在,顯示著我必然的孤單。但花季過後,縱使我凋零,終將還會有來年的綻放。屆時滿山滿谷的夥伴,就像從未離開般。於是我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單獨,以及這樣單獨的不必然。昂然的,迎著陽光,曬著最後的冬陽。


心鎖裡面並不全然都是破敗的回憶,害怕嗎? 也許恐懼只是想像。


2005-2014©果貿二村七號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