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過版主的同意,特地引用此文。有兩個朋友分別聽我說過這個故事,但他們都不挺感動,反而很想笑,覺得此故事目的性太強。一方面我想是我講得不夠生動,另一方面我想主要是時代背景的關係。現代人很難想像人可以窮到這個地步,而且為何這兩個夫妻如此篤信業障、因果、功德,這些事情?
主要是故事的背景是佛在世的時候,已經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。當時的印度社會 - " 佛在世時,當時的民生大都很困難,貧窮苦難、流離失所的人很多。其中,有一群流浪在外又找不到工作的人,他們的生活總是三餐不繼。" 引用自慈濟世界第97期。當時的人其實深受印度傳統宗教的影響,即使不是奉信佛教,仍相信輪迴因果這類的想法。再加上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的聲光娛樂,想法都是非常直接單純,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故事出現吧,我想。
虛雲和尚年譜 (天華出版) P.461
「....貧窮佈施難.....佛弟子行菩薩道, 佈施為六度之首, 施者捨也。四無量心, 慈、悲、喜、捨。捨, 就是佈施。捨就能解脫。因為一切, 皆非我有, 能內外盡捨, 自然解脫, 佈施又有什麼難?
佛在世時, 有一雙窮夫妻, 窮到不得了。住的是破草房, 勉強能避風雨, 穿的兩人僅共一條下裙, 沒有上身衣服。出門只能一人穿裙, 一人赤身露體留在家裡, 所以二人每日輪流出門乞食, 也就輪流穿這一條下裙。
化飯化得多, 二人喫得飽就歡喜;也常有化不夠, 喫不飽的時候, 甚至化不到而餓肚子也有。
有一比丘, 已證羅漢果, 知他二人多生多劫, 未種善根, 所以這生貧窮到此地步, 特來度他, 向他化緣, 令他種福。
這雙夫妻見此比丘在門外化緣, 男的招呼他在外稍等, 回來和妻子商量道:『我二人前世不修, 今生如此貧苦, 今生若再不修, 將來必然更苦;但想佈施種福, 又沒有東西可供佈施, 二人只共有這一條裙, 若佈施了, 便不能出門, 二人都要餓死。但若不佈施, 生亦無用, 不如以此僅有之物, 誠心供僧, 種種善根, 死亦值得!』
其妻同意, 男子於是從破房洞中伸出頭來, 向比丘說:『大徳!請慈憫我, 望將此裙代我送去供佛!』比丘憫而受之, 持供世尊, 時世尊正與頻婆娑羅王說法, 受此供養, 即向大眾宣布彼夫妻往劫因緣。
他們雖未種善根, 只今以一念誠心, 盡其所有, 施下此裙, 其福無量。
王聞此事, 著二人前往看彼夫妻, 見其裸體餓睡地上, 因救護之, 給以衣食, 同詣佛所, 見佛聞法, 即證果位。
他二人窮是窮極了, 但能把佈施難這一關打破, 就獲如此利益, 可見難不難在乎一念, 沒有一定的。
我想對佛陀時代背景不了解,以及尚未對生命中"苦"有升起強烈感受的人,大概內心的悸動比較難被激起吧~~~
回覆刪除隨著年齡與際遇的增長,相信每個人的感受又會變得不一樣。
恩 我有一個問題
回覆刪除是不是行有餘力的佈施,就不算是真正的佈施呢?然而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佈施,才算是真正的佈施~
比如常在新聞上看到某某企業家捐數百萬的善款,和一些社會弱勢或底層的人(榮民啦,拾荒人啦~),儉吃儉用陸續的捐了幾百萬相比
是不是價值就不一樣了呢?雖然同是發善心~
即將蛻變的踢兔R
我想布施的力道是在於心念吧而不是其他的想法,因為一無所有之下的布施心念真的需要很強。重點不是是否行有餘力,而是那個心的力量,只是在窮人身上就很容易看到,窮人要布施他要發出的那個力量是比富人強的,但是不見得富人的布施就力量小,端看富人布施時的心念。我也有聽過富人布施力量很大的故事,像已過世的沈家禛居士就很有錢,他對佛教的護持故事在當代一直很傳奇呢!
回覆刪除以上是我路過的一點淺見啦,不代表店老闆是否也認同喔!
唷~謝謝suyu的解釋
回覆刪除我明白了,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仍願意佈施的強大心念,確實是比生活無虞的人更為明顯~
重點不是看佈施這個行為而是他背後的心念力量~
謝謝指教~
永和R
http://blog.xuite.net/lsp0522/blog2/20717903
回覆刪除這邊有寫什麼是佈施的說明。
但就我自己而言,佈施對我的定義是很廣的。不管自己擁有的多少,在別人需要幫助,不管是精神或是物質,那時的遲疑、不捨、抱怨、憤怒、自滿等等...的情緒,都會被列入佈施時的自我情緒觀察對象。我希望自己能做到,佈施時是自自然然的,也不求有好回報,但不管有沒有這個念頭,就是希望能做到佈施的習慣就是。
會特別感動這篇,是因為,若我真的窮成這樣,我想我應該不會把裙子捐出來。
回覆刪除當活在當下,就只有應該做的跟不應該做的。(當然如果你要更高的層次那就只有『無事忙中老』了)
回覆刪除沒有想不想;要不要的問題。
那麼布施就不再是布施了,因為無人在布施,也無人受布施。也沒有給了,我怎麼辦的問題,更沒有積累福報功德的問題。
Joe
大家互相學習。
回覆刪除要是我窮成那樣,我會保留裙子在未來更加努力多乞得一些食物再去布施。
所以當下也不會布施那條裙子。
所以和故事中的主角比起來,我布施的心力真是差多了吧?